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

8-1、學校與志工、家長、社區結合互動(志工校外研習)



104年度學校志工戶外研習----石門水庫、大溪老街環境教育








參觀學習心得: 
本次『石門水庫及大溪老街環境教育研習活動』除了響應本市教育局每學年4小時的生態研習外,也凝聚了志工團隊的向心力,增進彼此互動與交流機會,提昇團隊精神及動力;整體行程規劃與安排,不僅培志工隊幹部行政統籌能力,也提昇組織效能與行動力。


參觀行程內容包括:石門水庫及大溪老街。
石門水庫位在龍潭鄉大漢溪中游,因為溪水出口處有雙峰對峙,狀如石門因而得名。石門水庫橫跨龍潭及大溪兩個鄉鎮,其附近風景秀麗,遊憩據點集中在大壩附近。大壩位在大漢溪的中游,壩高133公尺,溢洪道有六座閘門,並設後池堰、發電廠、石門大圳及環湖道路,是東南亞最大的水利工程。水庫周邊的旅遊據點眾多豐富,由壩底公路直上,可登臨水庫大壩區眺望水庫全景,遊客可以乘船遊湖,或是直接由碼頭乘船到阿姆坪郊遊踏青,水量豐沛時還可達復興鄉的溪口臺地。
石門水庫為一多目標水利工程,具有灌溉、發電、給水、防洪、觀光等效益。主要工程可分為大壩、溢洪道、排洪隧道、電廠、後池及後池堰、石門大圳及桃園大圳進水口等結構物,自完工營運以來,對北部地區農業生產之改良,工業之發展,人民生活水準提高,以及防止水旱災害等方面均有重大貢獻。
大壩為水庫最雄偉的景觀,壩高133公尺,為臺灣最大的土石壩,溢洪道為鞍部瀉槽式,有弧形閘門6座,最大溢洪量每秒11400立方公尺,每逢洩洪時總吸引遊客至此欣賞壯麗景觀。自大壩沿著環湖公路往上游而行,一路上綠樹如蔭,皆為林相完整的水土保安林,並提供動物庇護及豐盛的食物,為低海拔山鳥的重要棲息地。穿越大壩,對岸則有石門勝景、依山閣、楓林步道等景點,其中楓林步道兩旁栽植多達3000餘棵樹齡超過30年的楓樹及槭樹,步道下方另有槭林公園,冬季時青楓的火紅與楓香的金黃相映成趣,為北台灣低海拔賞楓勝地。每年晚秋時期,石門水庫槭林公園楓葉轉紅,與風景區之山水美景結合成桃園地區最佳自然旅遊景點。
石門水庫供應民生及農、工業之用水需求,是中和區重要的水源供給水庫,近年來氣候異常,台灣也逐漸面臨水資源不足的窘境,透過本次參訪活動,可以讓志工們更加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,落實全民節約用水之觀念,共同珍惜水資源。
大溪因位處北橫公路起點及鄰近石門水庫,成為交通轉運站,近來觀光業的發達,大溪老街的重整,使得舊日歷史的美貌嫣然再現。
大溪老街原是樟腦、茶業、木材、煤礦等貨物之集散地,日據時代日本總督進行馬路的拓寬與拉直,街屋依沿街之建築線內拆除部份建築物,居民就以牌樓立面裝飾,石材、雕塑各式吉祥圖案,及歐風之拱門、樑柱,造就了今日牌樓立面上華麗精彩的裝飾,呈現出以巴洛克風情為主的立面牌樓。
儘管河運沒落,繁華變遷,整體規劃的「老街再造」的街道,卻能保留原貌,並結合大溪其他文化與歷史的魅力,讓大溪老街成為具有觀光休閒、文化教育、古蹟保存、產業特色等多重功能的觀光景點。

積穗國小正值校舍重建,若能取法大溪老街再造的精神,融合學校傳統文化和教育精神,或許能為校舍重建注入一股不同的思維…